森晒课堂26 | 关于小青柑茶的科学辟谣 二维码
关于小青柑茶的科学辟谣 小青柑作为茶叶的发展也已经将近10年,10年发展的过程中,小青柑产品也是衍生出各种说法,但有些说法看似正确,实则不具普遍统计意义,现在就给大家辟谣一些关于小青柑常见的说法 辟谣1:新会所产的茶枝柑具有多如繁星的油泡和丰厚的挥发油自然无可厚非,但作为富含储油细胞的芸香科的其他柑橘类来说,一定工艺下形成白霜多似乎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商洛学院生物医药工程学院教授张小斌[1]女士,就对不同品种的陈皮做过研究,其结果是温州蜜橘的挥发油含量最高, 按照挥发油多形成白霜多的逻辑,采用温州蜜橘替代茶枝柑来制作柑类茶依然可能会有富含白霜的效果呈现。白霜多也多出现在烘干工艺,生晒小青柑茶类白霜就会比较少。 谣言2:只有填充宫廷级别的普洱原料的小青柑茶才是好的小青柑普洱茶 辟谣2:宫廷级别的普洱茶在从原料细嫩度的角度来说自然是好的。但小青柑普洱茶属于再加工茶类,讲究的是柑与茶的融合,对于烘干工艺的小青柑普洱来说,一定的高温破坏了柑皮的油泡,提前消耗柑皮的香气,选用香味和滋味都比较快出来的宫廷级别普洱茶,可以有效的规避柑夺茶香,柑夺茶味的缺点,从而达到柑茶相匹的品质效果;而对于生晒工艺的小青柑普洱茶来说,因其讲究制作工艺中的柑茶融合与柑皮活性,在选用茶料的过程中则是更注重耐泡度、融合性,自然甘甜等综合维度,故而多选择带叶带梗的古树普洱原料居多。由此也能一定情况映射出宫廷选料多应用于烘干工艺,而生晒工艺多选用乔木大树普洱熟茶居多。 谣言3:小青柑茶贵小,越小越好辟谣3:小青柑茶类选用的小青柑是需要采用一定标准的鲜果,并不是越小越好。根据潘靖文[2]对不同采收期广陈皮的挥发油含量测定,发现5-9月新会茶枝柑皮中的挥发油含量逐渐增加,而9-11月的含量则逐渐减少。 结合具体小青柑茶类一颗一泡的实际冲泡需求,选用45mm-50mm的颗粒大小比较合适,所以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越小越好。故而森晒小青柑茶只选用7月初至8月柑香浓郁的45mm-50mm茶枝柑为原料,从而达到产品最优的品质。 辟谣4:柑皮墨绿色只是小青柑茶类中的一种颜色,烘焙工艺可以较好的保持小青柑原始的墨绿色泽,但并非所有小青柑茶的柑皮都是墨绿色的,如自然生晒工艺制作而成的小青柑茶类整体柑皮会有绿、黄、褐的不同的颜色,也会因为其中所填充的茶类不同,其柑皮会有比较明显的直观变化。比如生晒工艺的小青柑普洱茶整体偏黑褐色,生晒工艺的小青柑红茶整体偏黄褐色,生晒工艺的小青柑白茶整体偏黄色。 辟谣5:市面上很多小青柑茶类都是以独立泡袋,锡纸包裹,收缩膜全包的包装形式出现,给茶商和茶客,造成小青柑茶需要隔绝空气密闭保存的错误认知。深究其中,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隔绝空气密闭保存主要是为了防止小青柑柑油的迅速损失,从而降低了自身品质,这钟情况多用于烘干工艺而制成的小青柑茶类,而生晒工艺制成的小青柑茶类良好的保持了茶于柑的活性,隔绝密闭空气有利于柑油的保存,但整体融合醇化速率偏慢,自然干燥阴凉处保存,则会损失部分柑油香气,但陈醇效果更好,品质整体协调。所以烘干工艺的小青柑茶一定要密封保存,但晒干工艺的小青柑茶无论是密闭保存和阴凉通风处储藏都可以,两者品质风格会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张小斌 . 不同品种的陈皮挥发油含量的比较研究[J]. 商洛学院学报.2011.25(4):53-55. 2.潘靖文. GC-MS分析不同采收期广陈皮中挥发油成分的变化[J]. 中国医药指南.2011(21):258-259.
文章分类:
热文推荐
|